到府清潔|居家清潔|家事服務 - 到府清潔服務
    關於我們   居家清潔   家事服務   清洗水塔   清潔小常識   地毯清潔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記幾位東南亞留學生的北大生活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chisa.edu.cn/news/zty/201501/t20150127_502062.html"

根據學校招生工作改革的基本思路,2009年北大啟動海外招生工作,組織校內專家赴東南亞、東歐、北美及南美地區進行招生宣講。在各部門及院系的積極努力下,學校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海外招生機制,東南亞地區也成為北大優質本科留學生的穩定生源地,六年來共有兩百多名東南亞國家學生進入北大進行本科學習,他們積極融入校園生活,認真學習,活躍在燕園的各個角落,給校園帶來了別樣魅力。近日,記者采訪了李春怡、林怡慧和陳聯成三位東南亞本科生,感悟他們在燕園的青春點滴。選擇北大:青春夢想的起點他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走入北大,懷揣著夢想和期待,夢想在這里實現他們的青春抱負,期待這里成為他們筑夢的起點。李春怡,泰國籍國際關系學院大四本科生,是一個灑脫、豪朗的女孩。春怡讀高中時學習成績優秀,但卻未曾設想到中國留學。高中畢業前,偶然的機會得知北大在泰國招錄本科生,春怡便抱著試一把的心態參加了北大在泰國的招考。春怡從小有一定的漢語基礎,面試時發揮也不錯,順利通過考核并獲得北京大學獎學金。被北大錄取后,春怡又收到了當地清邁大學的錄取通知,因為生性開朗樂于挑戰,也向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最終她選擇了北京大學。李春怡在迎新工作現場林怡慧、陳聯成兩位新加坡留學生,與李春怡同年進入國際關系學院進行本科學習。怡慧介紹說,新加坡地方比較小,幾所高校的教學模式和校園氛圍都比較相近,多數新加坡學生都會有出國學習的意愿。回憶當年放棄新加坡國立大學而選擇北京大學,怡慧打趣道,主要是新加坡的文化傳統與中國較為一致,飲食習慣也相仿,過春節的時候還有假期回家。同為新加坡學生,陳聯成坦言,北京大學的歷史與近現代中國息息相關,自己也更喜歡北京大學所代表深厚的中華文化。初入北大:不是“我以為”那么簡單生活總是不按預想的來安排。只身進入新的國度,面對新的人群,總會有迷茫掙扎的時刻,但與現在身為大四學生的幾位留學生同學聊起這些話題,竟都是滿滿的歡樂和回憶。春怡的祖籍是云南,在中國同學看來,長相頗有些混血的味道。但是在泰國人眼中,春怡的長相確實比較“中化”,在泰國和新朋友接觸,總有人問“哎,你是中國人吧?”春怡說,本以為到了中國終于能在外貌上合群了,結果初入燕園,連買水果的阿姨都會問她是哪國學生。聯成入學之初,想著來中國應該很容易解決飲食問題,結果進了食堂,才發現想要找到合口的飯菜并不那么輕松。談起飲食上的差異,聯成頗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不能理解北京的麻醬,覺得口味很奇怪,可是很多菜都會放;而且這里的麻辣和我們的麻辣也不是一個概念。”但他也表示,經過三年多的飲食歷練,他已經非常習慣并且熱衷吃北京的火鍋了。陳聯成在草原體驗騎馬談及在學期間的語言溝通,記者本以為三位同學都有較好的中文基礎也通過了招考階段的面試,語言不至于成為他們在校學習的障礙,但三位同學卻齊齊表示了相異的看法。怡慧說,新加坡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的漢語詞匯和臺灣國文較為接近,到了北大校園里,卻發現很多生活化的語言以及北方的兒化音對他們來說沒辦法太直觀地進行理解,“比如中國同學說‘這個真好玩兒’,我們就只會說‘這個好好笑’;像是‘你要干啥’這一類的北方語音也不太能聽明白”。除了語言語音,不同的社會背景,也讓他們與中國學生在思維認知上存在差異,有時候老師在課上講了一句話,中國同學笑了,幾位留學生卻面面相覷,還需要問其他同學才明白發笑的原因。當然,他們都說現在的兒話音已經相當的流利,“不明覺厲”“人艱不拆”這樣的網絡語言也運用自如。融入北大:多彩的生活和必要的過渡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在北京是異鄉客,但是在北大,他們不孤獨,因為他們的身份是北大人。春怡自小愛打籃球,入校后不久就加入了學院籃球隊并擔任主力,她還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目前也是學校電視臺《留學生活》欄目的一員。“我就是愛玩,覺得大學生活不能只有學習”,春怡在學校時活躍在各個社團組織,放假了和各國朋友一起游歷中國大江南北,還在北京跑實習,生活多姿多彩。“我從來沒想過能和那么多國家的同學做朋友”,低年級的時候在勺園,春怡和很多留學生同學交往密切,與不同國家的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馬上面臨畢業,他們十分珍視這份感情,“泰國和中國感覺還很近,畢竟都在亞洲,但是很多歐美同學可能畢業之后就很難見到了”。四年相處,四年記憶,青春在這里不分國別,只有溫暖和不舍。怡慧和聯成繼續在大學階段保持優異的學習成績,與班級的中國同學相比也不遑多讓。他們覺得中國和新加坡的大學在教學、考核上存在較大的區別,因此在北大本科的學習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適應之后,也會有新的收獲,聯成說,“在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了‘背’,在那邊(新加坡)大家都是看很多資料自己想,所以理論基礎不是很牢固。”兩位同學在北大順利完成了學習方式的過渡,并且能夠把自己原先接受的思維方式與中國高校的教學模式融合,在學業上也逐漸游刃有余。林怡慧在社會實踐大膽“走出去”,招錄更多優秀學生法學院孫東東教授常年奮戰在東南亞招生一線,自2009年啟動,孫老師連續六年隨招生團赴東南亞進行招生宣講。孫老師介紹,選擇東南亞作為海外招生的第一個陣地是學校經過慎重考慮的,主要考慮了語言、文化傳統和支撐資源等方面的因素。六年來東南亞招生工作日漸完善,但其間工作模式也是經歷了諸多磨合調整,孫老師也向記者談及了過程中的若干趣事。比如在泰國招生的經歷,第一年的工作是“投石問路”,對當地學生的漢語水平期待過高,招生方案臨時進行了調整;第二年是“開門見山”,招生團提前在幾所當地中學開展廣泛宣傳,報名的學生超過了預計的人數,招生團也相應對面試學生設置了語言能力測試;第三年是“他山有路”,在當地教育機構的幫助下,招生團委托孔子學院等機構對報名學生初試,招生組再對學生復試,也由此初步確定了學生選拔方案。在選拔方式上,招生組幾經斟酌,最終確定采用“無主持集體面試”形式,在選拔的過程中針對個人思辨能力、大學適應能力和學術潛力進行擇優錄取,也展現了當地學生不同于中國學生的諸多特點。孫老師介紹,東南亞學生個性比較強,具有質疑探討的精神,經常能在面試環節就某個話題進行良好的互動。談及日漸成熟的海外招生,孫老師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目前留學生較多分布在文科院系,可以拓展更多理科以及醫學部生源。孫老師六年來走訪多個東南亞國家,對地區學生資源較為了解,建議在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國逐步開展招生宣講。對于學校業已展開的歐洲、美洲招生宣講工作,孫老師也建議能在當地協調更多生源基地,擴大北大在所在國家高中學生中的影響力。背景信息:近年來,北大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招生及宣講工作,一方面豐富了學校優質留學生的來源,改善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擴大和提升了學校在國際的影響力。六年間,東南亞招生形式不斷革新,逐漸適應當地的教育壞境和漢語教學水平,同時也為北京大學選拔出更具活力和學術潛力的優秀學生。北大在東南亞招生宣講工作,也得到了當地教育機構和組織的大力支持,新加坡華僑中學、南洋初級學院和德明政府中學,泰國教育部和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董事會總會等,都對學校招生工作給予了多方面的配合和協助。編輯:拉丁

關鍵字標籤:菲律賓語言學校選擇